興趣和愛好是發掘孩子潛能的重要部分。在香港,家長往往在孩子 1 至 2 歲時就會讓他們參加各類興趣班,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觀察到孩子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方式。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些較內向;有些則在社交方面非常活躍;有些喜歡觀察,傾向於學習他人的行為。這一階段主要是嘗試與觀察為主,到孩子 3 至 4 歲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嘗試更多不同類型的活動,如體育活動中的各種球類運動、體操,語文類的活動如朗誦,科學及數學類的活動如Steam或一些科學實驗等。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不會抗拒參加興趣班,通常他們也還沒有固定的興趣,通過參與不同的活動、以嘗試的心態更有利於他們的發展。家長可以透過觀察孩子的課堂表現,了解他們的能力及天賦。
當孩子上小學後,初小階段的課業負擔不是太重,孩子有較多時間參加各類活動。如果孩子能應付,就可以繼續;如果孩子表現出抗拒,可能需要適當減少一些活動。到三年級之後,我們便需要做一些取捨,因為各種活動也變得更具挑戰性,不僅僅是有興趣就能夠做到了。可能需要時常做出選擇,家長可針對孩子有天賦的方面着重培養。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特點。一般來說,每個孩子都會在一至兩個方面的能力上表現突出。如能較早就發掘到孩子的天賦所在,有針對性地讓孩子參加這一方面的興趣班或資優課程,幫助他們走得更遠一些。但若是家長培養的方向和孩子的天賦或興趣相悖,後天的塑造難度則相對較高。
例如有的孩子對音樂十分感興趣,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學習音樂和進行音樂方面的訓練,通過學習,孩子較容易取得音樂上的成績。但若孩子對音樂不感興趣,進行大量的練習對他們來說便會成為一種苦差,甚至引發一些親子之間的衝突,影響親子關係。所以,如果孩子喜歡、有熱情,便會事半功倍。
學校和家長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活動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一方面,家長更了解孩子的個性和習慣,老師和家長交流越多,越容易在教學上用對方法去培養孩子。另一方面,香港社會的競爭較大,想在任何領域脫穎而出,都免不了要投放很多的資源和精力。現在許多活動走向專精化,例如運動類的活動,很多優秀的孩子除了在校內訓練之外,在校外亦會自己加練,這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持。
發掘到孩子的天賦和潛能之後,要如何做呢?首先,要有系統地培養孩子;其次,需要給孩子持續的成功感來激勵他們不斷向前。例如玩Steam,可以先從簡單的實驗開始,然後再逐漸提升難度,甚至參加一些比賽,讓他們在良性的反饋中不斷提高才能。
陳校長回憶起優才書院的一名學生在機械設計方面發揮到自己的專長,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該生由初小入學時便對編程很感興趣,一年級就參加了學校的機械人才華班,不斷學習機械及編程的知識。到四五年級時,學校鼓勵他參加比賽,在大大小小的比賽過程中提升能力,同時思考發明品如何能惠及社會。在一次全港比賽中,這名學生的團隊設計了一件老人防跌背心。該發明不但在香港拿到冠軍,去北京參加全國比賽亦獲獎。
由此可見,要想學有所成,除了孩子本身的興趣和天賦之外,持續的學習和適當的成功感都極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那名學生的父親也是一位電子工程師,家庭的支援十分充足。
閱讀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積極的影響,不可或缺。閱讀幫助孩子全面發展,透過閱讀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及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以及面對困難、失敗的應對能力。親子閱讀更能幫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通過閱讀,孩子可以深入思考,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亦能發掘自身的潛能,是一種全人的發展。家長可引導孩子先閱讀自己有興趣的題材,再逐步通過閱讀讓孩子拓寬眼界。
最後,陳校長寄語家長:家長對孩子的弱項總是十分焦慮,想要幫孩子補底。但如果能找到孩子的長處,以強為本,幫助他們發揮專長,孩子自然會有自信。當孩子有了自信,便會激發學習的熱情,大多數問題亦都能迎刃而解。
~陳偉傑校長 小檔案~
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為工商管理學士及資訊科技教育理學碩士,現正修讀教育博士課程。陳校長先後任職於中學、小學及專科學校,經驗豐富,曾主管校務、學生事務及資訊科技等不同部門。近年多次帶領師生參與本港及國際的STEAM比賽,取得多項佳績。陳校長相信成功的教育需具前瞻性,把培育未來優秀的領袖人才視為自己的使命。
原文刊登於《小跳豆 - 親子天地》434期(2023.09)人物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