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與了解並行,讓高敏成為天賦特質

毛麗清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2024-04-14 16:52
自從「高敏兒」的概念在1996年由美國心理學家Dr. Aron提出後,不少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高敏情況。「高敏兒」會有什麼表現?能否治療?家長可以怎樣照顧他們?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毛麗清小姐(毛小姐),為高敏兒的家長解惑。


高敏兒的特徵


高敏感兒童簡稱「高敏兒」,美國心理學家Dr. Aron綜合了高敏兒的四大特點,包括:

(一)容易受刺激:例如環境改變、到陌生的地方或面對新事物,都較易產生壓力。

(二)習慣深度處理外界訊息:當受到同一程度的外界刺激(例如噪音),高敏兒相較會過度解讀這種刺激。

(三)情緒豐富、同理心強:有較多情緒起伏,易於同理他人,感受到別人的感覺,但同時心靈較易受傷。部分高敏兒會表現為完美主義者,因為犯錯會引起情緒波動,而事情完美完成則讓他們感到舒服。

(四)能敏銳地察覺細微變化:他們容易發現環境的微小轉變,例如其他人有沒有碰過他的玩具,風扇是否不轉動了。細節的改變使他們感到困擾,加上未必很快適應這些轉變,因而引起情緒波動。


不過,毛小姐指出,就算孩子有上述情況,家長先不要太快標籤孩子為高敏兒。大部分3歲或以下的小朋友因為還未能以言語好好表達自己,受刺激時都會傾向情緒激動。家長要觀察一段時間,接納幼兒暫時不擅長說話,故而以哭鬧表達情緒。家長可以教他說出表示不同情緒的詞語,讓他可以儘早用語言表達感受。


當孩子到了4歲或以上能善於表達自己的年紀,但相比同齡小朋友顯得特別敏感,這時家長可判斷或請專家幫忙觀察孩子是否有高敏特質。


「高敏」不是病


「高敏」不是心理或精神病,亦有別於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或自閉症,而是孩子先天的性格特質。以自閉症為例,雖然高敏也是自閉症患者的特徵之一,但如果孩子只是高敏,沒有自閉症其他特質,如重複性行為,未能解讀社交線索(如表情、環境要求)等,那麼便有機會只是高敏。毛小姐也指出,家長不用擔心高敏會影響孩子智力,兩者是沒有關連的。


另一方面,兒童高敏不代表生活上會遇到很大問題,若家長能予以培養及接納,給孩子自信心,孩子反而能發揮高敏的特質,使之成為一種天賦。反之,若家長在孩子表現出高敏情況而哭鬧時,只會生氣喝罵,讓孩子更氣餒和不安,高敏便會變成缺點。


雖然高敏不屬於疾病的一種,但是當孩子長期處於容易敏感的狀態,輕微刺激已使他感覺辛苦,容易引起焦慮,影響心理健康。


以無限耐心支援高敏兒


話說回來,高敏兒的確容易在社交或學習上遇到困難,一些微小的事情或轉變都會刺激到他們。家長可思考一下,遇到以下情況,你會怎麼處理?


情況1:孩子升小一了,面對全新的上學環境和老師同學,使他們情緒波動,抗拒上學。


情況2:上課時,空調發出微小噪音,或鄰座同學吵鬧,孩子上課難以集中。


情況3:學校出現突如其來的狀況,如體育課老師生病了,不能上體育課,孩子會聯想到是否自己不夠乖巧,導致老師不來授課呢。


萬變不離其中,無論高敏兒受到什麼刺激而產生情緒反應,家長首先要給予孩子無限耐心,接納他們的情緒,若以打罵回應孩子的情緒,只會使他情緒更惡劣,導致惡性循環。其次,家長要審視自己對小朋友的要求。為什麼高敏兒會使家長那麼困擾?那是因為家長對孩子有期望,希望他們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在公園與朋友開心玩樂、會主動向人打招呼。當孩子辦不到時,便會造成親子衝突,彼此也不快樂。


高敏兒本身因為外界刺激而倍受壓力,如果家長因為對孩子有期望而向孩子施壓,只會使到孩子百上加斤,情緒起伏更大,反應更激烈。家長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期望,明白孩子不是有問題或不正常,他只是比較敏感,需要較多時間去融入新環境,結交新朋友,或與人打招呼。家長也可以欣賞孩子高敏的優點,例如關懷別人、細心等,積極開發他們這些優良的特質,成為自信的家長,便不會因為孩子的高敏特質所衍生的副作用,而大受困擾。


以上述情況3為例,雖然家長不能控制老師會否告假,但可以假設一些可能會發生的情況,預早跟孩子溝通,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產生較少聯想,也減輕情緒反應。


鼓勵孩子自行調節


毛小姐特別強調,家長不宜過於介入老師與孩子的互動,因為不論是否高敏兒童,每位小朋友都要自己上課,面對不同問題,從中學習成長。若孩子上學沒有遇到太大困難,能自行調節,家長便不需請老師特別照顧孩子。除非孩子壓力太大,不願意上學,便可考慮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壓力源頭,請老師體諒學生的情況,有需要時作出調適減輕孩子的壓力。


最後,毛小姐寄語家長:高敏是一種性格特質,沒有好壞之分,只要父母耐心了解高敏兒的需要,一定能發現他們的強項與天賦。



~毛麗清 小檔案~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現職恆生大學心理學講師,具豐富教學經驗,曾於學校及社福機構提供個人及小組心理輔導服務。熱衷於人本導向及優勢為本(strength-based)的介入模式,為不同經驗背景的兒童、青年及成人處理有關情緒壓力、精神健康、個人成長、生涯規劃、哀傷、家庭及感情關係中帶來的困擾。



原文刊登於《小跳豆 - 親子天地》436期(2023.11)人物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