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如何在家中,培養孩子的十大IB能力?

訪問:編輯 Yiki
2024-07-16 20:23

尹冠業先生(Edwin)為香港心理學會(HKPS)副院士、註冊心理學家及輔導心理學部會員,有逾十年從事校本心理服務、大學研究、融合教育及親子輔導等工作經驗。近年的學術發展主要探討各種教養取向(探究式、靜觀、安全圈等)與兒童腦部發展之間的關係,曾受邀於不同的非牟利機構、辦學團體及學術博覽進行分享。現職大專講師,盼透過師資培訓,讓教師日後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更有溫度、更有想像,看見孩子更多的可能性,陪伴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IB(國際文憑)是一個針對3至19歲學生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十大能力,包括積極探素、開放思維、學識豐富、樂於溝通、重視原則、具有愛心、均衡發展、及時反思、勤於思考、勇於嘗試,使到孩子成為內心強大、獨當一面的人才。


除了在學校培養孩子的IB能力,各位爸媽還可以在家庭中,發展孩子這十大能力。今年書展,新雅文化出版了《在家學IB:心理學家助你在家培養孩子十大IB能力》,由10位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的心理學家編寫,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提供了簡單易懂、經過科學驗證和實證的育兒技巧步驟,並通過生活實例深入淺出地介紹相關理念,助力家長在家庭的日常教養中,培養孩子的十大IB能力!


今天,我們邀請到其中一位作者尹冠業先生(Edwin),為讀者講解父母在家培養孩子IB能力的優勢,以及分享書中一些教養技巧。


IB能力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


為什麼IB能力對孩子而言那麼多重要?Edwin表示「IB能力」談論的是關於未來的技能(future competencies)和未來的學習(future learning)。現今的社會環境與過去已有很大分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相繼出現,經濟也日益全球化。我們不再局限於本地情況,而是面向全球化的就業和商業環境。針對這些變化,家長不僅要為目前的社會環境去培養孩子,更要協助他們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態度、技能和心智能力,以應對他們日後可能遇到的問題。而IB能力的核心在於思維能力、協作能力、創造力,以及在面臨困境時所需的自我反思和解難能力,這些都是孩子在未來需要運用到的重要技能。


家庭是培養孩子IB能力的理想地方


許多國際學校都採用IB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IB能力。除此以外,家庭環境更是非常適合培養孩子IB能力的好地方。Edwin說:「許多教育心理學理論都強調生活環境對於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從幼稚園到小學階段,如果家長能營造一個能夠刺激孩子學習的生活環境,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更完整、更有系統的學習體驗,發展出前面提到的各種未來技能。」他還指出IB課程的重點不在於訓練出一批標準化的學生,而是希望培育出具人性化的學生,使到每位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潛能,而不是單純追求考取優異成績。


Edwin十分強調IB課程着重孩子的天性,他說:「在社會環境中,大部分人仍十分着重孩子的學術成績,多於他們的人性特質(例如孩子天生具有表達、溝通、創造、探究的衝動特性),使到孩子的創造力和思維發展受到限制。父母則可以在家庭環境中,對孩子的天性給予適當的支持和空間,持續培養和鞏固孩子身上這些珍貴的特質,使之慢慢發展成為IB能力。」


另外,他笑言:「還有一點,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崇敬和模仿的對象。如果家長本身非常重視IB能力,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內化和吸收許多相關的概念和態度。例如,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解決問題、接納錯誤、主動思考時,孩子就能從中學習這些技能。」


家長培養孩子IB能力可能會遇到的挑戰


在家慢慢發展孩子的IB能力,可以為孩子的未來鍛煉出堅定的心志與所需的能力。然而,在家庭的教養,家長可能會面對什麼挑戰?他們又可以如何克服這些困難,有效地培養孩子的IB能力?Edwin提出了很重要的三點。


‧ 過於着重學術成績

Edwin說:「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術成績,並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孩子的學業表現上。家長會要求孩子下課後,花大量時間做功課、溫習課本,以追求好成績。當孩子在課堂或生活中發現了趣事或疑問而想分享時,常常被限制不能提出來探討。換句話說,當家長過於重視子女的考試成績時,往往忽視了他們在生活中的各種寶貴經驗。」他以家中忽然停電了,家長除了確保孩子安全外,還可以與他們討論關於停電的話題,例如:電力從何處來?為什麼會停電?生活中失去電力會怎樣?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在黑暗中看得見呢?他說:「家長要平衡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時間,並創造或藉着不同機會與孩子討論各種話題,給予他們探索和思考的空間,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全面發展。要知道,即使擁有亮麗的成績,也不能保證孩子擁有足夠能力或心理質素應對將來社會上的各種狀況。」


家長可多與孩子一起討論不同話題,為他們創造思考空間。


‧ 急於告訴孩子答案

「很多家長傾向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並希望他們一聽就會,盡量避免犯錯,而這恰恰與IB能力所強調的能力矛盾。比起傳統的權威式教養,告訴孩子對與錯,家長宜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鼓勵他們從錯誤中學習,也避免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鼓勵他們有反思的空間。」Edwin說。


‧ 不具一致性的教養

Edwin特別指出在教養過程中,一家人要保持理念一致,共同努力培養孩子的IB能力,不要各自為政,甚至以自相矛盾的方法去教養孩子,使到孩子無所適從。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要在家中培養孩子的IB能力,Edwin特別提醒家長要留意自己會否有過於保護孩子的心態。他說:「我們明白家長疼愛、保護孩子的心理,希望幫助他們清除未來路上的障礙,但家長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又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若家長總是過度保護孩子,便會阻礙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生活難題的機會,抑制孩子的發展。因此,書中提供的教養方法都在提醒家長,要學會適度地放手,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嘗試和成長。」


Edwin提出了具體的方法讓家長參考。他說:「在親子關係中,家長可以扮演『鷹架』的角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提供適當的支持和引導,而非直接替孩子完成任務。以蓋房子作比喻,家長只負責搭建棚架,而那座房子要怎麼興建就交由孩子決定。當房屋建成後,棚架便會拆除,即是當孩子完成了初步任務後,家長便可以逐步拆除這個鷹架,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具體來說,家長可以先為孩子設立一個初步的框架,例如示範如何操作、提供資料、給予提示,為孩子營造學習氛圍,並且要避免直接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讓孩子自己嘗試和處理。當孩子發現自己有能力處理問題時,便會獲得成就感和自我控制感。」他語重心長地提醒家長,如果時刻保護孩子,為他排除所有障礙,這樣做雖然可能使孩子目前生活無憂,但孩子長大後容易缺乏獨立性,說不定那時家長還要擔心孩子將來是否能夠好好照顧自己呢。


結合原因的指令,激發孩子大腦發展


《在家學IB:心理學家助你在家培養孩子十大IB能力》由多位心理學家編著,當中的IB特質「及時反思」由Edwin主筆處理。他認為孩子具有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家長也要相信孩子具有這種能力。然而,在生活中,為什麼孩子會缺乏反思能力呢?原來這與家長習慣性地給孩子下達指令有關。


Edwin說:「『原因思考』與能否啟發孩子的反思能力,關係密切。如果孩子只是被動地聽從指令完成任務,便會缺乏自主思考的機會,大腦就很難得到充分的刺激而發展。家長常常抱怨孩子不懂得思考後果,或沒法做好父母要求的事情。其實,這正正是因為孩子缺乏實際操作的機會,例如學習游泳或騎單車,靠家長解釋當中的技巧是不足夠的,必須要透過孩子親身實踐才能掌握。如果一個人僅僅聽從指令行事,而沒有自己思考和實踐的機會,便很難真正學會思考後果。因此,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實踐的機會,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充分激發他們的大腦發展潛能,這樣孩子才能學會獨立思考並承擔責任。」


在日常教養中,家長不妨讓孩子多動手操作,從自身經歷中去領會。



Edwin以孩子賴牀不去上課為例,他指出,家長一般會跟孩子說「再不起牀就會遲到」。但如果以「原因思考」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家長便不只是說「再不起牀就會遲到」,而是與孩子討論賴牀帶來的後果,例如當他遲了進入課室,全班同學望着他遲入班房會有什麼感受、或者他因此錯過最喜歡的課堂等,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去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問題。他強調家長要支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替代他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是因為「我想你讀書而要求你這樣做」,而是「我支持你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所以我們現在和你討論你是否能夠如期起牀,而我相信你會為自己做出一個成熟的決定。」這樣孩子就會慢慢明白原來做了某些事情是有後果的,做或者不做,不是為了令父母不再嘮叨,而是減少自己的煩惱,從而學習為自己的事情負上責任。


Edwin說:「如果孩子只能被動地聽從指令,無法親身體驗,便很難想像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家長要趁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便開始培養及鞏固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讓他們越來越能夠獨立思考自己的行為。」


給讀者的寄語


最後,Edwin有什麼想與讀者分享呢?他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家長珍惜和保留孩子的天性,例如好奇心、探究心、主動提問和嘗試自行解決問題等特質,在家庭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成為培養這些特質的機會。我鼓勵家長為孩子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參與其中。培養IB能力的關鍵在於家庭氛圍和家人的支持,如果家長能夠營造一個重視這些能力的環境,將有利於孩子日後適應社會。



《在家學IB:心理學家助你在家培養孩子十大IB能力》

作者:香港心理學會 輔導心理學部

圖書類別:家長教育

定價:HK$88/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