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認識動物護理員的工作, 學習保育動物

秦碧雯(海洋公園海濱樂園動物部動物護理員)
2024-11-09 16:19


各位父母,你們曾帶孩子觀賞動物嗎?孩子的反應如何?參觀後,你們會否與孩子討論愛護動物的話題呢?自小給孩子灌輸保育動物的概念,可以帶來多方好處,例如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提高環保意識、培養對科學和生態的興趣,乃至建立責任感。今期,我們邀請到海洋公園海濱樂園動物部動物護理員秦碧雯(阿Mo),分享護理員照顧大熊貓的工作,以及如何幫助幫孩子建立保育概念。


認識大熊貓護理員的工作


大熊貓護理員的每天任務

阿Mo自小喜愛動物,經常跟家人到訪海洋公園觀賞動物,所以畢業後便加入園區,擔任動物護理員,主力照顧大熊貓,還有各種動物,如小熊貓、小爪水獺及各種雀鳥,也曾照料阿達伯拉象龜、狐獴及蜜熊。


作為大熊貓的護理員,阿Mo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通常是觀察大熊貓的狀況,包括看看牠們是在睡覺還是已醒來、便溺是否正常、能否如常進食等等。之後,護理員便會給大熊貓準備食物、量度體重和體温、打掃環境等等。


大熊貓的生活

大熊貓每天需要進食大量的竹葉以獲得所需能量,並會根據園區的獸醫團隊建議,提供窩窩頭(由大豆粉、黃豆粉和大米粉製成)、高纖維餅乾、蔬果等給大熊貓,補充所需營養。


除了進食外,大熊貓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以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不過,別看大熊貓懶洋洋的,其實牠們也可以非常活躍。夏天,牠們會坐在水中把水濺灑到自已身上或用腳在水中嬉戲,以消暑降温。冬天,護理員會提供人造雪,牠們便用手刮起雪來玩耍,十分可愛。


照顧大熊貓的趣事分享

大熊貓身形龐大,還有着大大的黑眼圈,這是為了在野外生活時,使到其他動物以為牠們眼神兇猛,不敢靠近。但對人類來說,黑眼圈使大熊貓看來憨態可掬。大熊貓對突如其來的聲音非常敏感,有時候遊客打噴嚏的聲音比較大,牠們便停下吃竹子的動作,傾聽那是什麼聲音,這時牠們正在思考發生了什麼事情,眼珠左右轉動,在黑眼圈中露出眼白,模樣有趣。


由照顧大熊貓看動物保育


保育大熊貓的迫切性

現時中國只有約1,800隻野生大熊貓。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更一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全球瀕危物種名單中,生存面臨重大危機。幸而,經過多年的保育工作,大熊貓已經從「瀕危」下調為「易危」。然而,阿Mo表示,對大熊貓的保育工作不能鬆懈,牠們仍然面對着許多威脅,包括大熊貓發情期較短,繁殖困難,加上全球暖化、食物供應不穩定以及人類活動等都使到大熊貓覓食困難,或難以找到交配對象,因此保育工作便更加重要。


透過體驗活動灌輸保育概念

阿Mo除了照顧大熊貓,還會帶領小朋友參加園區的「大熊貓護理揭秘」活動,讓小朋友認識護理員的工作。阿Mo表示小朋友對於未接觸過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很想探索一番。參加體驗活動的小朋友表現得很興奮和雀躍,護理員還沒開始講解,他們已經迫不及待舉手提問。透過這些活動,園區希望小朋友在與動物互動的過程中能更直接地認識動物,更重要的是吸收保育資訊,學習愛護環境,幫助動物。


家長幫助孩子從小建立保育概念

現在我們生活便利,例如炎熱時可以開冷氣,寒冷時可以開暖氣。然而,小朋友可能未必知道這些便利和舒適是來自地球有限的資源。因此,家長可以適時向小朋友灌輸保育訊息,例如乾淨的水源是如何珍貴,或者電力原來會有耗盡的一天,讓小朋友養成環保習慣(包括不使用燈時把電源關上、確保水龍頭關上)。同時,可以預先制定一些規則,例如洗澡的時間限制、冷氣的温度設定和使用時間等,讓小朋友知道並不是不能使用這些便利資源,而是要有限度和合理地使用。


成為動物護理員的特質

如果小朋友也想成為動物護理員,要具備什麼特質呢?阿Mo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細心和觀察能力。護理員不僅要對該物種有基本的了解,還要知道適合牠們的食物和居住環境。以大熊貓為例,牠們每天的排便量至少達10公斤以上,而且牠們的食量驚人,每天需要給牠們提供至少30公斤的竹葉,若不能持之以恆地餵飼牠們,便會影響牠們的健康。此外,動物無法用語言與人類溝通或表達身體不適,所以觀察力也非常重要,能觀察入微才可以及早發現和處理問題。


最後,阿Mo寄語家長:

父母對小朋友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因此我希望家長能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同活動與小朋友一起學習愛護動物和環境。例如:假期時可以帶小朋友去遠足,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時,向小朋友灌輸「山野不留痕,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環保信息;在野餐或外賣時自備餐具,實踐「走塑」,讓這些行為成為習慣。這些小小的堅持可以為未來帶來巨大的改變呢!


~秦碧雯 小檔案~

海洋公園海濱樂園動物部動物護理員,從事這個行業超過10年,主力負責照顧大熊貓。她認為保育既是一個長遠的課題,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她對於護理員一職充滿使命感,熱愛這個崗位。



原文刊登於《小跳豆 - 親子天地》440期(2024.03)人物專訪